能源行业维运技术创新:从远程监控到无人值守的实践路径

能源行业维运技术创新:从远程监控到无人值守的实践路径
在 “双碳” 目标驱动下,能源行业正经历从 “人工运维” 到 “智能自治” 的范式革命。通过物联网、边缘计算与 AI 的深度协同,维运技术已从远程监控迈向无人值守的新境界,重构能源生产的可靠性与效率边界。
一、远程监控:数字化底座的构建
远程监控通过 “数据采集 – 传输 – 分析” 的闭环,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。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的 “新能源场群无人值守智慧化关键技术” 项目,通过融合三维尾流模型与多源气象数据,将风速预测精度提升 17.88%,并将决策响应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15 分钟。这种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智能感知网络的构建:三一重能在风机部署振动传感器与边缘网关,以 10kHz 采样率实时捕捉齿轮箱运行数据,结合电流、温度等参数形成设备健康画像,使早期故障检出率提升至 91%。
在数据传输层面,5G 与工业 PON 网络的结合解决了偏远地区的通信瓶颈。内蒙古电力集团的耳字壕 500 千伏变电站,通过 5G 专网实现无人机巡检数据的毫秒级回传,配合三维数字孪生模型,运维人员可远程完成 90% 的设备状态评估。这种 “云端大脑 + 现场神经” 的架构,使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风电、光伏场站,逐步实现 “无人驻守、少人干预”。
二、无人值守:自主决策体系的进化
无人值守的核心在于边缘智能与本地闭环。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的雷二计无人值守站,通过部署 200 + 传感器与边缘智能体,实现单井压力、温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自主调控 —— 当某口油井产液量异常波动时,边缘节点在 500ms 内触发变频调节指令,较传统人工干预模式减少 80% 的处置延迟。这种本地化决策能力,在油气田、变电站等场景中尤为关键:某炼油厂的原油储罐监测系统,通过边缘 AI 模型实时分析红外热成像数据,成功预警一起因保温层破损导致的原油凝固事故,避免经济损失超 3000 万元。
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推动无人值守向全真模拟演进。宁德时代的 “天恒・智储” 平台,通过数字孪生构建储能电池的虚拟 CT 模型,可提前 7 天预测电池容量衰减趋势,使非计划停机损失降低 75%。在光伏领域,阳光智维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红外与可见光双摄像头,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光伏板隐裂识别精度 95% 以上,巡检效率提升 80%。
三、实践路径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
技术融合层:
云边协同架构成为主流选择。三峡能源的武威光晟光伏电站,通过 “边缘实时处理 + 云端深度训练” 模式,将逆变器故障预警时间从 48 小时延长至 7 天,同时节省 27% 的人工工时。在储能领域,海博思创的 “海博精灵” AI 助手,通过大模型与知识库融合,实现故障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至 5 分钟,工单处理效率提升 40%。
组织变革层:
传统 “场站驻守” 模式被 “集中监控 + 区域运维” 取代。内蒙古电力集团建立三级集控体系,18 名监控员可同时管理 15 座 500 千伏变电站,值班人员数量减少三分之一。这种变革的深层价值,在于释放运维人员的创造力 —— 某风电场将冗余人员转型为数据分析专家,通过优化风机功率曲线,使年发电量提升 3.2%。
标准与安全层:
行业标准的完善为无人值守提供规范指引。2022 版《新能源场站 “无人值守” 建设指导指南》明确要求,无人场站需满足遥控正确率 100%、设备可利用率≥98.3% 等硬性指标。同时,网络安全成为关键防线:某海上风电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,结合零信任架构,将网络攻击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秒级。
四、未来趋势:从自治到自愈
随着生成式 AI 与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,能源维运正迈向自优化、自修复的新阶段。GE 能源的 “数字风场” 系统,通过生成式 AI 模拟不同工况下的风机运行策略,使发电量提升 5% 的同时降低 12% 的维护成本。在电网领域,国家电网的 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 平台,利用强化学习动态优化储能调度策略,实现弃风率降低至 2.1%。
这场技术革命的本质,是通过数据穿透物理世界的复杂性,构建能源系统的 “数字免疫系统”。当每台设备都能自我诊断、每条产线都能动态优化,能源行业将真正实现 “零意外停机、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,更需建立数据驱动的组织韧性 —— 这才是能源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竞争力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站编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evcn.xin/5603.html

(0)
网站编辑网站编辑认证
上一篇 10小时前
下一篇 5小时前

相关新闻